刘邓大军本有42万人,挺进大别山后只剩7万,其余35万都去哪了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中的奇迹,这一壮举把一潭死水的中原战场瞬间搅活了,为我军提供了新的战机。

可是在挺进大别山之前刘邓大军总共有42万大军,军队数量位居各大野战军的首位,可是在进入到大别山之后只剩下了7万人。

其余的35万人马到哪里去了?他们都在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牺牲了吗?

刘邓42万大军

既然想要知道35万人去了何方,那首先要知道这42万人从何而来。

刘邓大军的基础是129师,在国共合作之前是没有这个番号的,在全面抗战开始后新组建的一支部队,兵力只有一万多人。

可大家不小小瞧这支新组的军队,这支新军可是将星云集,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将领,为新中国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9师上下将星闪烁,师长刘伯承更是被称作“军神”,不仅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就连抗日宣传和发展武装力量这方面也是数一数二的。

在以刘伯承为首的129师仅过了一年时间,就从初建时的4个兵团发展到了13个兵团,刘邓两人齐心带领下,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边界地带成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29师从全面抗日一开始就展开了抗日斗争,一直到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前,在四省交界处的根据地已经发展到了18万平方公里,手握上百座县城和两千多万人口。

刘伯承治军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理解,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对于军队的要求从来都是贵精不贵多,所以刘伯承管辖的129师一直都是正规军大于基干武装。

直到解放战争开始后改编成解放军,刘邓大军手下的42万大军,正规的纵队高达28万,基干武装只有14万人。

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初期,总体实力绝对可以在解放军整体中排在前列,这与刘伯承的治军思想脱不开干系。

也正是依靠着如此精良的部队,刘邓大军才可以在解放战争初期与蒋介石的国军在中原地区拉扯的非常久,为后方的大部队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刘邓两人非常善于带兵,解放战争初期,中原战争非常重要,可与蒋介石战区直接接壤的只有刘邓两人,这时候就发挥了他们二人带兵的本领。

即使手下有着臃肿的42万军队,可在刘邓二人手中依旧十分飘逸,在中原四省之间腾跳挪转,颇有当初毛主席指挥四渡赤水的味道,把国军打的晕头转向。

千里挺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手握400万大军,背后还有美国的支持,掌握全国绝大部分的中心城市,全国的交通干线都在蒋介石手中,如果站在蒋介石角度的话,他距离统一全国只差一步之遥。

在内战刚开始的时候,解放军十分的被动,到处都被国民党赶着走,结局也渐渐偏向了蒋介石一方,仿佛结局已然明了。

可在以毛主席为中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之下,共产党与国民党缠斗了一年多的时间,兵力也从最初的100万增长到了200万,双方的实力对比不再那么悬殊,有了一战之力。

1947年,毛主席察觉到解放战争进入到了新时期,共产党不用再一味的防守,可以开始适当的反攻了,可当时共产党还是处于劣势的状态,极其需要一个突破口来打开这一潭死水的战局。

在收到毛主席指示之后,刘邓两人根据时局制定了挺进大别山的计划,可他们的驻地距离大别山足有1000多里,期间还要穿过层层封锁的国统区,可谓是危险重重。

如果成功了自然能对解放战争的总体局势产生巨大的改变,可失败了就是万劫不复的境界。

在接收到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命令后,所有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现在共产党的根据地虽然很多,可经营最好的就是刘邓大军。

现在最好的选择其实是刘邓大军东连罗荣桓、西接贺龙、北承聂荣臻,这样就可以把整个北方的江山连成一片,我军也就拥有了一个大方后。

可现在突然让他们放弃现在的根据地,一路突破国民党的封锁南下,这谁能接受啊。

邓小平敏锐的察觉到了各级干部不满的心情,他及时的召开了石林会议,给所有人做了思想上的工作。

刘邓大军虽然是经营最好的根据地,可也是处于最前线,国民党每日都在围剿他们的根据地,现在粮食已经出现了一点问题,如果在这么消耗下去,那只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邓小平和各级官兵展开了一番思想上的教育,最后放弃了苦心经营的根据地,选择千里挺进大别山,为中央主力开辟更好的局面。

刘邓大军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千里之遥,如此多的人横穿国统区层层困难,只用了21天就抵达了大别山。

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壮举就这么完成了,这是解放战争史上的奇迹,更是毛主席用兵的高超表现。

刘邓二人在大别山迅速开辟根据地,安顿下来之后便开始清点军队,可本来的42万大军,现在竟然只剩下了7万人!那35万人去哪?

其实在刚开始出发的时候,刘邓二人根据粮草等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个估算,如果42万大军一起出发的话,那别说伤亡了,他们饿都能饿死。

最终决定只带12万人,并且还都是轻装南下,把重型装备全部留下,让留守根据地的部队拥有更强的战斗力。

也就是说,消失的35万人,有30万人留在了本来的根据地没有跟随大部队一起南下。

12万人从黄河一路打到了长江,这期间不知道要面对多少国军的阻截,一路上为了尽快抵达大别山,战死的将士都来不及掩埋,有了机会就向前。

这一路上残忍无比,可能蒋介石也没想到我党、我军能如此战斗,慌忙之下蒋介石只能从其他战线调回人马围剿刘邓大军。

蒋介石如此慌忙的决定给我军其他战线极大的缓解了压力。

在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的时候,中野与东野同样做出了支援,两支野战军陆续派遣了两万人,所以南下大别山的总人数应该是14万人,可最后抵达大别山的只有7万人!

其他7万人都沉眠在了生养他们的中华黄土地上,可怜的是他们不是死在外族的枪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枪下,死在了同为中华儿女的枪下。

在当时面对如此巨大伤亡的情况下,不少官兵都认为挺进大别山是错误的决定,部队思想出现了动摇,这是极为可怕的事情。

外有国军的围剿,内部思想还出现了问题,刘邓大军一时间风雨飘摇,前途昏暗无比。

不过好在邓小平同志在思想教育方面及时做出了应对,要不然这一次千里挺进大别山,军事史上的奇迹将会破裂。

而我们站在先人肩膀上俯瞰,毛主席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对解放战争的全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留守根据地的30万大军有一部分并入了华北军去,后面去攻打山西了。

并且南下大别山的过程中消失的7万人,并没有全是沉眠,他们还有一部分是与大部队走散了,无奈只能就地开辟根据地,传播红色思想。

总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军事史册上的奇迹,刘邓大军能够成功挺进大别山靠的不是优良的装备,靠的不是先进的武器,他们依靠的是信仰,他们对中国、对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才是他们能够成功原因。

刘邓毛主席大别山蒋介石大军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